分享

首页 > 专题 > 正文
VOL01
朋友圈该不该屏蔽父母?
老必    2017-02-16 19:26:44

前些天看到一则新闻说,有个宁波母亲学会用智能手机后,春节加了女儿微信,却遭其屏蔽,女儿朋友圈连做美甲的小妹都能看,自己却看不到,“想想也挺难受的”。媒体顺势做了个调查,发现朋友圈内容对父母完全开放的子女不到四成。

父母跟上司、营销党并列为朋友圈几大重点被屏蔽对象,还真挺普遍的。老必就有个朋友,以前发微博用小号躲着父母,现在发朋友圈必屏蔽父母,可就是这么个网络空间“灭亲党”,口口声声爱父母。得亏他父母还不懂朋友圈有屏蔽功能,不然估计也得吐几升血。

爱真的需要勇气,来应对流言蜚语。朋友圈不屏蔽父母也需要勇气,来应对父母的闲言碎语。而屏蔽父母者,总能找到屏蔽父母的理由:爸妈老是转鸡汤帖、养生文,不忍卒视;爸妈老是过度关心,我说句“我好心痛,我老公宋仲基快来安慰我”,他们就来问我“怎么找男朋友了?要不要救心丸?”,隔了好多个次元的代沟……

老必从来都不觉得,屏蔽父母就是不孝。“圈”不同不相为谋,谋不了不见为好。你认或不认,父母与孩子的代沟就摆在那,只不过以往会因物理距离上的阻隔而被遮蔽;可在朋友圈普及后,即时化交流让父母与子女间的联系更方便了,原有代际冲突、观念碰撞的几率也增加了。子女们屏蔽的,很多时候不是父母的亲情,而是对导致冲突显性化的几率的规避。

朋友圈终究是现实空间的网上截面,若从美国社会学家雷·奥登伯格的“三个空间”理论(现代社会,第一空间是家庭生活空间,第二空间是工作场所,第三空间用来满足人们对社交、创意、娱乐需求)看,朋友圈也属于第三空间。在第三空间里,人们不想被科层、等级之类的束缚住,而趋向于更充分地自我释放。

因思维习惯、生活认知的迥异,这种释放透过“次元壁”到了父母那,没准就是神经兮兮的诱因。而避免让他们过虑的方式,可能就是用“适当保持距离”来形成某种信息墙。

饶是如此,老必仍觉得,动辄将父母屏蔽,有时太“粗暴”了。这两天不就有个父亲登报向儿子喊话要“脱离父子关系”,想将二人关系切换成“兄弟模式”。虽然难以排除“悬念式营销”嫌疑,可个中道出的某些问题还是挺写实的——孩子长大了就跟父母远了,他们那被LOL、B站、鲜肉爱豆占满的内心总是拒绝向父母打开。

有句话说:我们总是把最好的脾气留给陌生人,却总是把最坏的脾气留给最亲近的人。很多时候,我们以“正忙”应对父母看似无谓的问候背后,只是因为我们的不耐烦。而屏蔽父母,有时也是因为父母本身的不耐烦,抑或是在消解代沟方面的不耐烦。我们只顾着自己少被鸡汤叨扰,却忘了父母跟我们的沟通渠道日趋逼仄,忽略了所谓养生补品或保险推销人员正填补我们对他们的“关怀缺角”。

朋友圈屏蔽父母,其实也是父母与子女感情付出严重失衡的产物。嗯,“儿行千里母担忧,母行千里儿不愁。”

想起了网上的一篇以父母口吻写的爆款文,题目就是:“儿子,为啥你的朋友圈变成了一条线?”对他们粗暴屏蔽,也是对情感互动厚度的压扁。最起码的,朋友圈不还有分组设置吗?

“该不该屏蔽父母的朋友圈?”,老必的答案是:尽量别。

《奇葩说》上有一次就讨论到了这话题,分析了很多父母爱转很Low的网文、帖子的根由:很多父母面对这个知识爆炸的年代,没有足够的经验与能力去面对一整个网络的资讯。五毛党、安利组织、互联网水军们的诞生、发展、强大过程他们通通没有参与,朋友圈是他们接触的第一个社交平台甚至是第一个互联网平台,所以他们很容易在那支成熟的伪科学伪知识制造队伍面前败下阵来。在此情景中,比起屏蔽父母,或许我们更该做的,是以对等交流,去增强父母在馊鸡汤、伪养生知识面前的免疫力,而不是用屏蔽围起一堵墙,将他们不分青红皂白堵在墙外。

寻人启事,获奖的你在哪里?请戳→:“老毕送背包”获奖名单

版权说明:

以上稿件为“必要商城”独家所有,未经本商城授权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


阅读:54038

发表

20条评论
下拉加载更多
更多原创文章 查看全部 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