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享

首页 > 专题 > 正文
VOL01
只靠拘留救不了孩子
老必    2017-02-17 15:47:49

近日,《治安管理处罚法(修订公开征求意见稿)》向社会公布并公开征求意见,其中行政拘留执行年龄从16周岁降至14岁,引发人们广泛关注。

有人觉得降低拘留年龄有利于减少校园霸凌现象,也有人认为可以用更人性化方式矫正未成年人违法行为,新规不符合少年宜教不宜罚的现代少年司法理念。

不知立法者有没有看过电影《放牛班的春天》?在那部电影里,拟将被行政拘留的未成年人,赋予了诗意的描述——"池塘之底"的孩子们。

池塘之底,那是一个见不到阳光的地方,是无药可救的问题少年的集合地,抽烟、撒谎、打架、伤害老师、欺负捉弄年龄小的同学。就在周遭的世界,身边的老师,纷纷都要放弃这群孩子的时候,一个叫马修的老师,带着善良与宽容,慢慢穿过这令人绝望的道路,看到了这些孩子纯真美好的一面,并用爱心去教导感化他们,让孩子们感受到了爱,用光明、美好的声音传递着良善。

在影视作品之外,现实生活中亦有不少的池塘之底。我们身边,很可能就有群少年,将释放自己问题的方式可以外化为对同龄人的欺凌,引发闻所未闻的校园凌辱,或者内化为对自己的伤害,包括自残、网瘾——把自己封闭在网络世界里,甚至自杀。

而抛给我们的则是,需要无数个马修老师,还是一座监狱呢?

1984年,我国成立第一个少年法庭,给问题少年一个规则与法治的教室。此后,教育、感化、挽救成了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则。根据媒体报道,未成年人犯罪数量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,2009年为7.7万多人,到2015年,已降到了4万多人。

然而,法治的教室未能解决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环境。在未成年人犯罪人群中,困境未成年犯罪占较大比例,比如2013年,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有过相关统计,留守儿童犯罪率约占未成年人犯罪的70%。

所有人都知道,未成年人的生活环境和教养方式,在未成年人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上具有不可推卸的作用。

想想困境中的少年,何曾接触过规则与理性意识的教育?想想现在的社会环境,通过互联网的技术,社会的暴戾之气随时随地可侵入未成年人的世界,对于一个三观尚待建立的年龄段,模仿成人社会那些上不了台面的规则,去处理自己身边的小事,这样岂不是让他们时时处于河边鞋湿的境地么?

几乎每个“问题孩子”的背后都有一个“问题家庭”,每个问题家庭背后都能看到社会某个侧面的缩影。所以,未成年人犯罪,是一个全社会的病,与他们淡漠的法律意识、规则意识和理性意识,相对应的是社会沉沦欲念、责任淡漠、极度自私的社会问题。

正如有人所评析的,未成年人犯罪的背后,看看我们成人社会世界的“好脏好乱好快活”,就可以想见他们的“好空好虚好寂寞”!所以,未成年人的犯罪问题,法律的惩戒永远是最后的手段,在这之前,应当有一个柔软地带,让未成年人、成年人、社会都在好与坏之间有选择的余地,有反思的墙壁,有补救的空间。

让一个孩子变得善良、有爱的并不是少年管教所或者看守所,而是他的家庭,他生活的整个环境。老必不愿意看到年少的孩子就被社会的不良所习染,也不愿看着一个天性善良的孩子变成“小霸王”,救救我们的孩子,其实是救救我们这些大人以及社会。

寻人启事,获奖的你在哪里?请戳→:“老毕送背包”获奖名单

版权说明:

以上稿件为“必要商城”独家所有,未经本商城授权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

阅读:68466

发表

7条评论
下拉加载更多
更多原创文章 查看全部 >